成都高新區,天盛路與合信路交界路口,西門子數字工廠與富士康科技集團相對而立。兩家世界級的“燈塔工廠”毗鄰而居,這在全球工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。
近日,富士康成都科技園入選2021年度“燈塔工廠”:面對業務的快速增長和勞動力技能短缺問題,富士康成都采用了混合現實、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,將生產效率提升了200%,把設備的整體效能提升了17%。
但它對富士康有更重要的價值,富士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談到,“這意味著富士康已經成功地建立了一套燈塔工廠孵化體系”。
目前富士康內部已進行了10座“燈塔工廠”改造,涉及模具生產、表面貼裝、系統組裝等重點場景升級。而在2021年,這個目標將繼續擴張到20座。對如此龐大體量的富士康來說,它將如何“大象轉身”?對此,富士康集團首席數字官史喆接受了南方日報、南方產業智庫的專訪。
打破孤島,數據在一個平臺運行
在以往的工廠運營中,和其它制造企業一樣,富士康成都工廠內部也經歷了很多挑戰,如客戶短期量產、物料供應需求激增、設備保養維護優化等。
針對這些挑戰,富士康成都工廠逐步通過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,讓自身擁有“轉身”的基礎。2018年,取得國家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認證;2019年,與電子科技大學成立IAI工業人工智能聯合研究院,加速“5G+工業互聯網”戰略落地。
這是富士康“燈塔工廠”的一個縮影。在富士康,“燈塔工廠”以數據貫通為基礎,面向訂單和產品推動數字化管理決策,提升管理效率。
訂單主線會進行需求計劃分析,減少插單、補單頻率。同時還會對供應商進行有效管理和控制,對生產環節進行監控,智能排產、優化庫存,保證按時、按量交貨。
產品研發主線則強調“快”,即快速將客戶需求轉化為產品。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研發管理體系,在富士康內部打破了各個研發模塊的信息孤島,所有數據都在統一平臺管理,每個系統都可以互相聯通,工程師可以快速獲取信息,保證研發和生產有效進行。
2020年,富士康首次設立首席數字官這一崗位,并組建工業互聯網辦公室,推動集團數字化轉型戰略落地。史喆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,大力推動內部“燈塔工廠”集群建設。
這樣的集群建設,不僅要在產品能力、生產管理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,同時還要通過增加數字化工具對運營系統進行深入創新,推動整個集團加速轉型。
“第一次獲評燈塔工廠,或許可以說有一些偶然因素,但第二次就不同了。”史喆說,這說明富士康已經形成了一套標準化體系建設。
這意味著,這一套體系,將可以快速在富士康的各個廠區得到復制。史喆也在考慮,計劃在今年5月,將這套體系更完整對外展現,并讓更多的合作商參與進來,以標準化的方式更清晰地展示集團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經驗,為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提供標桿和示范。
在史喆看來,數字化已經成為企業的必選題,就好比智能汽車,智能手機,智能系統已經成為用戶“聰明的陪伴”,未來制造企業的工業互聯將是標配,智能化也是必須要走的路。
龍頭帶動,構建全產業鏈數字化
工業互聯網之所以困難,在于產業鏈復雜,相互割據,難以短時間做到全面協同優化。而且,產業鏈中的企業相互獨立、數字化能力參差不齊,雖有上下游關系,但很難穿透更多層級。
因此,在做好企業內部數據利用的基礎上,做好與上下游數據的打通互聯,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。
工業4.0時代,企業間的競爭,將轉向產業鏈之間的競爭。富士康深知這一點,其數字化也是圍繞上下游產業鏈一起聯動。
“制造業最重要就是供應鏈,汽車產業是如此,電子產業也是如此。從軟件供應商到設備供應商,富士康的合作伙伴有上千家,我們會對這些合作伙伴提出新的需求,一起相互提升,帶動產業鏈的互聯互通。”史喆說,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深入應用,本企業的需求快速傳遞給上游,上游企業供給和本企業生產做到無縫銜接,品質管理、采購、物流等信息,都能直連到一個系統中來,提升協作效率。
事實上,制造業上下游供應商的關系并不總是融洽的,一方面,核心企業對成本核算總是精打細算,另一方面,核心企業出于供應鏈安全考慮,往往選擇三兩家同品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現在,“合作伙伴”成為與史喆訪談的高頻詞匯?!拔覀兣c很多長期供應商,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,比如在技術研發上深度介入互動,而代工廠也早已經不是簡單的代工廠名稱,它也有很多富有創造的技術。”史喆說,希望供應商成為智能制造的合作伙伴。
“一定是龍頭帶動行業發展,龍頭企業是終端需求的出口,在供應鏈上有更多協調力度,它走對了才能讓供應商們也更有信心?!笔穯凑f。
值得一提的是,隨著C2M等理念的引入,不少企業家認為,制造門檻已經大大降低。此外,跨界者不斷入局制造業,以熱火朝天的造車概念為代表。富士康還需花費如此大的精力提升制造?
“新的技術和理念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管理和生產的效率,但不是取代生產。實際上汽車制造門檻不是越來越低,而是越來越寬?!笔穯创騻€比方說,“現在有很多互聯網公司要賦能制造業公司,但是實體經濟有自身的邏輯,需要雙方的合作才能真的落地生根”。
鴻雁引領,員工成轉型先鋒
從數字化轉型到打造燈塔工業,如何讓背景差距較大的員工,在數字化上取得統一認知?
史喆認為,這需要組織和文化建設。“我們持續表彰先鋒人物,希望通過傳幫帶的方式,有了這些領頭羊,團隊氛圍就樹立起來了”。
今年1月,富士康評選出10個數字化轉型優秀團隊及10名數字化轉型先鋒人物,這也是富士康首次設立的“鴻雁獎”,希望他們能像鴻雁一樣發揮領頭作用,帶領富士康轉型發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些“鴻雁”們正是帶動各工廠數字化的代表。以富士康成都為例,經過五年多智能制造改革,其逐步建立了600多位專業人才的工業互聯網團隊,并廣泛應用5G、8K、XR( 包括VR虛擬現實、 AR增強現實、MR混合現實)、高級人工智能等多類先進技術,使勞動效率提高了兩倍。
“不可否認,富士康很大,有些決策流程也很長,但執行效率很高。”史喆說,客戶交給富士康生產的手機、電腦等產品,不斷在更新,但富士康都能快速響應這種變化。這也從側面反映,富士康的數字化能力是毋庸置疑的。
更關鍵的是,隨著集團內部系統的持續升級,數字化成為必然選擇。對員工來說,不管是主動或被動,都已經在跟上數字化的步伐前行。
史喆談到,員工從手抄表到使用PDA,從進廠開始,就已經開始接觸先進工具,他們接觸的是動輒數以百萬上千萬元的設備,再通過培訓與工具化手段,他們天然對自動化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技術并不陌生,同時,從重復工作中解放出來,員工們更樂意提升他們的腦力。
“我們不僅生產產品,還生產知識、數據、模型,這些都成為員工正常工作的一部分?!笔穯凑f。
文章來源:南方日報南方+